在全國扶貧日即將來臨之際,央視新聞推出“小康時代新青年”系列欄目,真實講述了10位新時代青年建設美麗鄉村、助力脫貧攻堅的故事。第一期就聚焦了四川省眉山市的“碩士農民”劉沈廳。從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的他,是當地第一個具有名校碩士學位的新型職業農民。(10月15日《中國教育報》)
近年來,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務農”的報道并不鮮見,比如:有大學生當豬倌的,有研究生養魚的,有博士生承包種地的……筆者以為,他們并沒有覺得當豬倌、養魚、種地等工作是“大材小用”,而是他們充分認識到,不管是大學生,還是研究生、博士生,都應把社會需求作為自己的就業崗位和奮斗目標。
眾所周知,需求就是機會。高校畢業生把社會的需求作為就業崗位和奮斗目標,既能滿足他人的需求,又能使自己找到就業機會,實現自身價值,可謂兩全其美。再者,當前社會上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很多高校畢業生思想敏銳、眼光獨到,只是缺乏就業經驗。而一定的生活、工作經驗對從未涉足社會的高校畢業生來說,是非常需要的。如果發揮其所長,將會創造出更多更好更大的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擇業觀也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當中很多人已不再把進機關當公務員當做唯一的擇業、就業標準,繼而能勇敢地面對現實,放棄所謂的“體面”職業,而去選擇養豬、養魚、種地等所謂不太“匹配”的職業。這既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擇業觀念的轉變。
近些年,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在逐年增多,很多大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這其中固然有就業崗位少、專業不對稱等諸多方面的因素,但筆者以為,更為重要的還是陳舊的就業觀在作祟。有的畢業生總認為自己辛辛苦苦讀了四年大學,就業就應該是“高大上”的崗位,而對于那些認為“掉價”“失面子”的“蹩腳”崗位卻不屑一顧。擇業觀如此陳舊,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因此(ci),筆者(zhe)以為,“碩(shuo)士農民(min)”劉沈廳無(wu)疑是高校畢(bi)業(ye)生最好的(de)(de)就業(ye)示范,這(zhe)不僅是擇業(ye)觀進步(bu)的(de)(de)一種(zhong)表現,也是社(she)會發展(zhan)的(de)(de)一種(zhong)必然。同(tong)時,這(zhe)也是自(zi)我價值(zhi)的(de)(de)一種(zhong)“實現”。筆者(zhe)衷心希望每一位高校畢(bi)業(ye)生都能面對現實,改變就業(ye)觀念,拿(na)出爭當“碩(shuo)士農民(min)”的(de)(de)勇(yong)氣(qi),勇(yong)敢地(di)去選擇適合自(zi)己的(de)(de)創業(ye)之路,并在創業(ye)路上發憤(fen)圖強,一路高歌,實現自(zi)己的(de)(de)人(ren)身價值(zhi)。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