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校畢業生達52萬 創業教育成必修課
齊魯人才網 . 2014-05-21發布
  大三學生陳興華比上班族還忙。

  5月15日,記者在山東建筑大學學子創業園采訪他的3個小時里,他的手機鈴聲不時響起,采訪一度陷入中斷,“我們與一家公司合作,為華僑大學能源節能監控平臺設計圖紙,下午就要交上。”陳興華笑著解釋。眼前這個穿著休閑襯衫、牛仔褲的建筑電氣專業大學生,舉手投足透露出與年紀不符的成熟與干練。

  今年我省高校畢業生達52萬多人,創歷史新高,受經濟增速放緩等諸多因素影響,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與此同時,創業教育,也正從寂寞的角落,轉身為大學生們的“必修課”。

  從抄圖員到職業經理人

  談起公司承接的第一個項目,陳興華不禁感嘆:“大學生創業太難了,得用實力說話才行!”出去尋找項目,企業對大學生團隊實力有所懷疑,不愿與其合作。好在學校的一位老教授自己開設一家節能開發公司,她非常支持大學生創業,當陳興華提出要與其公司合作時,這位教授給了陳興華一個證明機會——現場按要求做圖。“我們做出的圖紙技術水平完全符合要求,于是達成合作意向。”就這樣,他們拿到了第一個項目。

  “有了第一次項目的成功經驗,后期業務拓展就相對容易不少。”陳興華說。

  “學子創業園始建于2006年,最初更像校園里的‘商業街’,學生在此開起小店鋪,學校以減免房租的方式鼓勵在校生創業嘗試,并未走向系統化。”山東建筑大學就業指導工作處創業服務科科長張兆強告訴記者,2011年4月,學校聯合三家企業共同出資100萬元,注冊成立濟南建大創業服務有限公司,成為我省首個以公司化形式運營的大學生創業園。“成立公司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解決創業團隊對外洽談業務簽訂合同時的身份問題,避免法律糾紛。”張兆強說。

  “創業園公司化運作,創業團隊的管理也必須上正軌。”陳興華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社團化運作與實際的公司化運營差異太大,團隊成員最初難以承擔公司責任制帶來的時間與質量上的嚴格要求。在為內蒙古農業大學一工程設計圖紙過程中,任務精確分配給個人并規定交圖時間,但有成員意識不強,到期未交圖,在遭到團隊批評后直接甩手不干,造成了嚴重損失。

  “后來,創業園為創業團隊配備指導老師,分為科研專業和公司運營指導兩部分,幫我們建立起一套規章制度,現在處理問題順手多了,承攬到的項目也多了起來。”陳興華也完成了從“抄圖員”到“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轉變,兩年多的時間里,創業核心團隊成員由15人發展到了23人,共承攬項目8項,完成項目合同額60余萬元。

  從選修課到必修課

  社會上曾經對大學生創業充滿爭議,家長認為“不務正業”,學校創業教育空洞無物,如同“雞肋”,時至今日,從社會環境、學校態度到學生觀念都有了很大轉變。

  “創業不僅沒有耽誤學業,還能在實際鍛煉中精進業務。”陳興華告訴記者,團隊接單基本都是利用課余時間或者假期,有時沒辦法缺課,課后會請教老師。僅在2012年暑假,他們就完成了山東科技大學路燈節能監控系統和淄博職業學院遠程抄表系統項目,合同額達到20余萬元。

  “目前,創業園累計入駐19支學生創業團隊(現有15支),基本覆蓋學校重點學科,參與指導專業教師115名,參與創業實踐學生2000余名,占到在校學生總數10%左右。”張兆強坦言,創業團隊運行良好,合同總額達到了500萬左右,而運營創業園的濟南建大創業服務有限公司去年還處于虧損狀態。“目前服務重于盈利,公司前期投入大,下一步學生創業團隊成熟壯大,公司通過管理項目可獲得收益。”

  根據省政府要求,在全省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十二五”期間引領不少于7萬名高校畢業生創業。“近年來,高校創業教育培訓不斷加強,通過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評估、舉辦高校就業創業指導人員培訓班等形式,高校創業教育逐步納入教學課程體系,諸多高校將原來的選修課調整為必修課。”省人社廳高校畢業生就業處處長高德敬說。

  山東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朱德建告訴記者,學校將此前的《就業指導課》名稱改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并積極申請將此課程改為必修課。在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開設了《創業學》《知識產權》《創業管理與實踐》等通選課,活躍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業意識。

  在數以萬計的淘寶天貓店鋪背后,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運行團體,他們是山東商業職業學院阿里巴巴大學生就業創業孵化基地的學生。該基地由學校與阿里巴巴學院山東分院共同合作建立,入選學生分三期接受創業就業培訓及畢業應聘一條龍培養服務。“阿里巴巴免費提供貨源,減少了學生的投入與風險,而盈利全部歸學生。”該基地負責人王景秋告訴記者,曾經有學生開網店半年多就盈利20萬元。

  應融入傳統教育各專業

  將創業教育從“選修課”調整為“必修課”,建設創業園或者孵化基地,這是省內高校的普遍做法。而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如何對接,傳統教育的學科優勢能否落地成創業項目,成為各高校面臨的新課題。

  “現在一個很大困難是科研成果、國家專利的轉化率低,一些老師的科研成果轉化都困難重重,何況是學生。”張兆強告訴記者,有些科研成果缺乏市場,加上融資難,只能“在實驗室里沉睡”,難以成為創業項目。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傳統教育因為目標瞄準就業,培養出的人才要有能理解領導意圖,并貫徹、執行和完成的能力;而創業教育則是創業導向的,培養的是學生超前認知、快速行動、識別機會、整合資源、承擔風險、團隊領導與合作的能力。在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沖突下,創業教育在目前的高校環境內也面臨著諸多困境,在和學校其他學科發展、學校主業務的結合上,創業教育發展得并不容易。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創業指導科科長李明立認為,目前把創業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不現實,創業教育應該融入傳統教育的各個專業,形成相互交織、補充和促進關系,這樣一種新的教學范式才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發掘。“把創業教育的‘帽子’戴到每個專業頭上,給學生植入創業基因,甚至給他們‘試錯’的機會,至于學生未來是否創業,則由他們來做出選擇。”李明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