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市級以下公務員招錄將面向應屆生
齊魯人才網 . 2012-10-15發(fa)布(bu)
    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密集出臺政策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13日,山東省政府下發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自2012年起,省級以上機關錄用公務員,除部分特殊職位外,均從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中錄用。市級以下機關特別是縣鄉機關招錄公務員,錄用計劃將主要用于招收應屆高校畢業生。同時,山東將深入實施“崗位拓展計劃”、“基層就業項目計劃”、“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就業服務與援助計劃”等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系列行動計劃。 

  公務員招考標準變革 

  為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山東省明確,市級以下機關特別是縣鄉機關招錄公務員,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吸引優秀應屆高校畢業生報考,錄用計劃應主要用于招收應屆高校畢業生。自2012年起,省級以上機關錄用公務員,除部分特殊職位外,均應從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中錄用。同時,按照統一征集崗位、統一發布公告、統一組織考試、統一服務管理的原則,統籌實施“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全科醫師培訓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 

  對到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縣以下基層單位就業,服務期達到3年以上(含3年)的高校畢業生,按規定實施相應的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對到艱苦邊遠地區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在機關工作的,試用期工資可直接按試用期滿后工資確定,試用期滿后級別工資高定1至2檔;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可提前轉正定級,轉正定級時薪級工資高定1至2級。基層崗位選擇上,高校應屆畢業生也將有更多機會。我省要求各地實施“高校畢業生社區就業計劃”,到2015年底每個城市和農村社區至少安排1名高校畢業生;開發社會管理和公共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領域服務崗位,把街道(鄉鎮)、社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服務、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社區矯正等納入公益性崗位,重點安置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
@nextPagenextPagenextPagenextPagenextPage@
    “崗位拓展計劃”:企業吸納畢業生可獲更多貸款 

  啟動“崗位拓展計劃”,發展既具有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較強吸納就業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企業吸納持有《就業失業登記證》的高校畢業生,在3年內根據實際招用人數,按照每人每年4800元的標準依次扣減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對當年新招用高校畢業生占企業職工總人數30%以上的中小企業,地方財政應優先考慮安排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并優先提供技術改造貸款貼息。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當年新招收登記失業高校畢業生并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經辦金融機構可根據實際吸納人數,按每人最高10萬元標準、期限最長2年、最高不超過200萬元額度貸款;對符合小額擔保貸款規定條件的,同級財政按現行規定給予相應貸款貼息。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就業的,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科研成果或榮譽稱號申報等方面,享受與國有企事業單位同類人員同等待遇。 

  “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創業享受減稅+小額擔保貸款 

啟動“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重點面向全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和畢業5年期內的高校畢業生。“十二五”期間每個設區的市至少設立1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學生創業園和1個以上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各縣(市、區)和高校也要設立大學生創業園或孵化基地。高校畢業生創業將獲得減稅。持《就業失業登記證》的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年度內(指畢業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從事個體經營的,3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對高校畢業生創辦的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3萬元(含3萬元)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減稅之外,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還可在創業地按規定申請額度不超過10萬元,期限最長2年的小額擔保貸款。合伙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提高貸款額度。對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從事微利項目的,由財政據實全額貼息。 

  “就業服務與援助計劃”:學校對離校未就業學生跟蹤服務 

  根據計劃,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各高校要根據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特點,創新就業服務模式。縣級及以上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要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窗口,開展一站式就業服務。要建立完善信息服務平臺,提供政策發布、崗位信息、網絡招聘、遠程面試、指導咨詢等服務。鼓勵各類職業中介機構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對為登記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服務并符合條件的給予職業介紹補貼。各高校要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建立專門臺賬,實行跟蹤服務,繼續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