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再次逃回北上廣 就業徘徊在去留之間
齊魯人才網 . 2012-11-04發布
    今年就業季,徘徊于“北上廣”和二三線城市之間的“候鳥”們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兩年前的“逃離北上廣”,到現在的再次“逃回”,盡管不是趨勢性的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逃”字道出了其中的隱憂:這些徘徊兩地的就業者,他們在逃避什么?相比于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而言,諸多二三線城市又有著怎樣的優勢和不足?對于就業人群的區域流動,又該如何看待?

    回去了,可能還是“蟻族”

  來自淄博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李海(化名)畢業后,已經在北京待了三年。三年間,他始終以一名“蟻族”的狀態生存著,盡管工資不是很高,仍住在集體宿舍,但是他依然堅持留在這里,因為在他看來,即便回到二三線城市,“自己可能還是蟻族。”

  “相比于北京,二三線城市除了生活成本低之外,無論是就業崗位還是工作機會,優勢并不大;而自身卻顯得更加孤立,小城市不僅沒有這里的氛圍和人群,還需要重新建立人脈等社會資源,所以我選擇留在這里。”顯然,李海對于這個問題已經反復思考過。

  眼見著曾經離開北京的同學又返回了這里,李海似乎有些慶幸,進而又篤定了自己的堅持:留在北京。因為這里有自己熟悉的環境和幾近相似的人群,似乎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能排遣掉自己的“孤獨感”。

  對于在“北上廣”與其他城市之間的徘徊,李海淡淡地表示,“這應該是一種人才的社會流動,但是,即便回到了'北上廣',老問題依然不能避免,房價高、生活成本高、生存壓力大……”下一步,憑自己在北京的收入而言,買房是不現實的,李海正仔細留意公租房的政策,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申請到,“其實,拋開經濟方面對自身生活軌跡的影響,在'北上廣'生活未嘗不可。”
@nextPagenextPagenextPagenextPagenextPage@
  哪邊的“擠出”效應更大

  “家鄉也不是桃花源?”這樣的質疑讓很多求職者非常糾結。無論是“逃離'北上廣'”還是“逃回'北上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發展之間存在的落差。

  采訪中,一位之前“逃離北上廣”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在一些資源、機會、公共服務完全不能與大城市相媲美的二、三線城市中,原本“逃離”的人群既是出于一種自主的理性選擇,但同時更多是被大城市較高生活成本、買房壓力等“擠”了出來。但與此同時,二、三線城市在工作機會、待遇以及發展平臺等方面的落差,也讓很多人一時難以適應,成為二三線城市的“擠出”效應。 

  在網易微博的調查中,支持“逃回北上廣”的占據了絕對多數。記者注意到,“小城市競爭靠拼關系”和“中小城市的壓力也不低”成為受關注最多的因素。微博博主“lovie82”在微博中寫道,“我回到家鄉也幾個月了,諸多的不適應,二三線城市都是一個熟人社會,做很多事情真還得講關系,心比大城市累啊。”

  王先生告訴記者,對于“逃離”和“逃回”雙方而言,更多的是在權衡哪一方的“擠出”效應更大。

  “去”還是“留”,是個難題

  求職者小余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在一個縣級市的一家工廠上班,當時每月的工資接近2000元,并且包吃包住,離家也非常近。然而當自己決心離開那家工廠到濟南“闖”一下時,卻沒有意識到即將面對的生活和競爭壓力。兩個月的時間換了三份工作,不僅收入不及原來高,并且生活壓力也陡然增加,住宿、交通、話費等等,至于原來美好的生活規劃更是無從談起,“逃離”似乎也成了小余在未來生活規劃中的選項之一。

  采訪中,一位來自廣州某重點大學的求職者坦言,現在很多專業在中小城市并沒有用武之地。“如果沒有更好的發展平臺,在小城市的上升空間非常有限,還不如在大城市中奮斗更加純粹些,因為大城市資源更多。”這位求職者表示,“但另一方面,除去一線城市的生活壓力大之外,中小城市對人才的需求相對較大,也是一個機會。所以,逃離'北上廣'還是逃回'北上廣',對于求職者而言是個需要慎重選擇的難題。”